就是非常一般,尤其是剧情。
文学创作,包括电影,最重要的就是人物。
小说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人物最重要。
如果人物塑造一旦失败了,再好看的剧情都会沦为下品。
我经常举的例子,不是每个人都看过《红楼梦》,但几乎所有人都知道林黛玉,就是因为林黛玉塑造的足够成功,足够典型。
我曾经对《哪吒2》寄予厚望,因为《哪吒1》的命运悲剧主题非常深刻。
天尊三年后降下天劫咒要杀魔丸,象征着人必有一死的结局,
因为电影把这个时间缩短到三年,
所以把人面对终有一死之结局的存在问题逼上台面来讨论了。
又深刻、又创新、又有中国气息、又有现代精神。
《哪吒2》可倒好,通通给它搞没。
最严重的问题,就是人物形象在第一部的基础上非但没有继续突出其他侧面,反而退步了,非常扁平。
首先是哪吒,被塑造成了一个毫无内涵的草包,《哪吒1》的打油诗证明他是对自己的生活有觉知的,虽然简单,但是灵动。
《哪吒2》倒好,“好白…好白…好白……”,就是抖包袱的笑料,还被一堆心术不正的网友拿来搞色情,完全把哪吒对生活的觉知搞抹平了,仿佛他死了一遭之后就彻底变成了个小混混,整天就知道胡诌,没一点深刻性。
还有就是敖丙,变成了一个安抚哪吒、围着哪吒转的类似于“解语花”的角色,《哪吒1》的清冷强大、身负重任、情义抉择才是这个角色最大的魅力点,他有他自己的成长弧光,有他自己的目的,《哪吒2》全没了,就像《如懿传》一样,海兰做啥都是为了如意,《琅琊榜》一样,一堆人干啥都是为了梅长苏,人物自己的魅力就会被消解。
其次就是哪吒的父母,尤其是母亲,成了祭天的牺牲品,其深度不超出第一部的塑造。
还有就是玉虚宫考试的桥段,像不像《诛仙》《仙剑三》?
总体来说,是金羊毛类型故事的创作。
其实我最疑惑的一点,就是两位主角真的笨到考试三关的任何一关都没意识到这个考试不对劲吗?
敖丙第二关的时候阻止了一下下,然后就没了。
正确的拍法是两位主角在观众将明未明的时候,甚至在此之前就意识到不对劲,是人物引领观众的思绪,不是让观众自己悟出来,然后感叹一句主角好笨。
用《哪吒1》的敖丙和哪吒带入一下,起码在第二关敖丙就会完全意识到,以他的自制和大爱,基本上就会眉头一皱,抬腿就和鹿童打一架,然后真相被哪吒知道,哪吒当场翻脸,或者为了敖丙的救命药眼眶红着发怒,反身去解救那些囚车里的无辜小妖,这才符合人设。
而不是第三关哪吒冲去打无辜的石矶娘娘,敖丙像他二姨一样在后面追着说:我知道你生气,但是你先别气……
你要拦也是内心理解,但是行动强势地拦下,
不是嘴上逼逼逼逼,没有任何实际行动。
第一部的敖丙能做出这种事就见鬼了好吗?
敖丙弃哪吒而去,虚与委蛇地拿到玉露琼浆,在哪吒应接不暇时尽弃前嫌归来都比原作要深刻好看,起码展现了反抗不公平的两种方式,和穿越重重谎言的坚定和执着。
如果第三部拍出来,搞成天庭只有无量仙翁一个坏蛋,那就算彻底失败了。
反抗权力体系,被简化为反抗这个系统里的某个人,
那说到底,
就是反抗了个寂寞。
建议哪吒团队把《浮士德》好好读一下,再进行第三部的剧情创作。
其他就不说了,敖丙他爹除了帅也是笨的不行。
颜狗的狂欢,
看热闹的片子,
再次证明大众没什么深度和思考能力。